新网站(已迁移)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年10月24日 10:30 




附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

权重

要点

研究水平与贡献

40%

总体定位与研究方向;代表性研究成果水平与国际学术影响;实验室的特色工作;承担科研任务情况;对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队伍建设

20%

实验室主任与学术带头人作用;队伍结构与人才梯队;青年骨干培养与引进;访问学者与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20%

推动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及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开放与运行管理

20%

开放课题、学术交流合作;仪器设备和资源开放共享;科学传播;实验室管理、网站和内部制度建设;创新氛围和学风建设;依托高校支持。

指标体系说明:

一、研究水平与贡献

1.总体定位与研究方向。

实验室总体定位明确,思路清晰,特色鲜明。研究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趋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各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实验室整体思路和总体目标展开,并且相互有机联系,发展良好。

2.承担科研任务情况。

实验室有较强的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评估期内牵头或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承担了国家、地方和行业的重大科研任务,并发挥了核心作用,产生了重要科研成果。

3.代表性研究成果水平与学术影响,对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代表性成果是指评估期内由实验室人员在本实验室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代表性成果应是根据科学前沿和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所开展的、为促进科学发展或解决关键科技问题以及为国家、行业、区域发展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等方面所取得的系列进展,而不是一些关联度不高的研究方向的成果汇总。

代表性成果的表述应明确、具体,包括:

(1)在科学前沿探索中取得的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如在本领域公认的优秀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并被广泛引用;或受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报告,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2)在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或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和重大需求中,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重要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系统集成,形成国家、行业、地方重要标准或规范,拥有核心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在重大科学仪器研制开发、实验技术方法创新和改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4)为宏观决策、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建议和科学依据,或建立理论模型,并被采纳实施,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5)基础性工作成果。基础科学数据、资料、标本等科技资源库建设,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二、研究队伍建设

1.实验室主任与学术带头人作用。

实验室主任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团结和凝聚队伍,全身心投入实验室工作,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实验室在各个研究方向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为本领域有影响的学者,对本领域的科学现状和发展有深刻理解,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成果显著。

2.队伍结构与创新团队建设。

实验室能够吸引和稳定一支高水平、多学科的人才队伍,持续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并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形成若干活跃的创新团队。

实验室人员在知名国际、国内学术组织或学术期刊中担任重要职务,在国家、行业、地方科技计划中担任咨询专家。实验室学术骨干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开展工作、并为代表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3.青年骨干人才引进和培养。

制定了引进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政策措施,聚集和稳定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实验室各主要方向优秀青年人才承担科研任务情况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情况,特别是40岁以下研究骨干比例及作用。青年骨干人员的成长情况,如获得人才计划支持、赴高水平研究机构访学等。

4.访问学者与博士后研究人员。

建立访问学者制度,保持一定数量的访问学者在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吸引国内外同领域实验室研究人员到本实验室开展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到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推动所依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

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能够对所依托学科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发挥优势特色,提高水平和层次,达到本领域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队伍建设,形成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实验室固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开设主讲课程,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等通过多种方式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对其他机构的人才培养发挥辐射作用。实验室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奖励。

3.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情况。

(1)实验室是本学科领域高水平科研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培养质量获得同行认可。

(2)研究生能够参与实验室承担的科研任务,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并在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和报告等。

(3)实验室能够吸纳一定数量的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

(4)实验室能够开展跨院系、跨学科的人才交流和培养,并积极与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四、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课题与科学传播。

实验室围绕主要研究方向设置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与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产出高质量的开放研究成果。

实验室开展科学知识传播,定期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等。

2.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1)实验室坚持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和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重视吸引高水平学者到实验室开展学术活动。

(2)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学术会议。

3.实验室日常管理、内部制度和网站建设。

(1)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同领域高水平专家组成,提倡聘请外籍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逐步达到一定比例。学术委员会应当按时召开会议,并对实验室发展、学术方向把握、研究人员聘用及评价考核等发挥重要作用。

(2)实验室具有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注重学风建设,具有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得力。

(3)实验室规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科学有序。开放课题立项、经费支出、人员聘用等重大事项决策公开透明。人员岗位职责明确,研究资料完整,环境整洁。

(4)实验室网站运行良好,信息丰富并且更新及时,按照规定应公开的内容能够按时发布并可供查验。

4.仪器设备使用与共享。

实验室研究条件满足科研工作需要并具有特色。仪器设备使用率高,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机制。实验室具备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制和更新改造能力,开展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

5.依托高校支持。

(1)成立了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委员会。

(2)将实验室基本运行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并落实每年基本运行经费不低于100万元。

(3)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对实验室给予重点支持。

(4)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科研用房相对集中。

(5)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要求,每年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实验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上一条: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下一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实验室评估办法

关闭

TOP